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契丹之梦

第030章:进京

铜矿是产业,出产品,有利润。那么在辽国此时的矿场是归谁管呢?是属于军队的还是属于地方官府的呢?

在现代有军工企业,有地方企业,界限分明,可是在辽国就分不清这些关系了。

比如苍石伙洛矿场,箫空宁可以指手画脚,相关的官员也都可以。出产的铜块归布政使张远谋管理,矿场的工匠属于匠户营的,当然就属于军队编制了,是军营给工匠发饷银。

总之,对矿场的事务军政官僚似乎都可以插一手。

离开矿场后,箫空宁对梁鸿来说:“你和矿场工匠们合计合计,再建一个冶炼的炉子,增加人手,把铜产量扩大一倍。如果可行,今年就办到。”

现在是保宁4年8月,要求今年办到,那就是4个月内要办妥。

箫空宁不能冒然提出建更大的高炉,因为他对于冶炼是外行,不能提出外行的要求。但是再建设一个冶炼炉是可以的,这不就扩大产量了吗?

这个事不难办到,梁鸿来满口答应:“是!下官尊留守大人之命,年底前,定要做到每天出产200斤铜。”

一个炉每天出产100斤,两个炉就是200斤。箫空宁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,他有两方面考虑。

一个是试探着走,避免外行瞎指挥,把事情办砸了。另一方面,历史的惯性很大,他不敢太过分,改变历史的后果好坏他吃不准,最好是试探着来,如果不出问题则明年再增加。

现在宋国的铜产量是辽国的300多倍,差的太多,辽国的产量扩大一倍后影响不大。如果让辽国接近宋国的铜产量,对历史进程一定会有很大影响。这是不好把握的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箫空宁从锁阳刚回到辽阳就接到了圣旨,朝廷命他回京述职,他觉得有点突然。他来辽东两年了,辽东平稳,也没听朝廷有什么大事。可是圣旨是不容质疑的,于是他马上就准备动身。

刚好现在是秋季,税粮都收上来了。他传令各县派出马车队送军粮进京,限五日内到达五峰县集齐,共同进京。

官府的粮仓是分布在各个县城的,以方便管理,方便调配。

各个县都要出几十辆马车送粮,汇合在一起就是数百辆的大车队了。

锁阳的铜锭一并押解进京,还要准备进献的各色礼品,就是山珍海味宝石什么的,总要忙几天。

这里要多说一句,此前的辽东从来就没有向朝廷缴纳过军粮(税),这一次送军粮,不拘多少都是头一回。

辽东的军粮多了是因为农业耕作的改进,改进是在箫空宁的指导下做的,但是具体的操作是任先生,比如深耕、农具改进和制造等这些具体操作是任先生实际操作的。

辽东增加了税收(军粮),必然会引起朝廷的关注,皇后和大臣们就会提出很多问题。因此就需要任先生随行进京。

为此,仁先生同样需要做准备,带上必要的文案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知道留守大人回来了,匠户营报告说车床已经制造完成,请留守大人视察。

箫空宁设计的车床是有根据的,因此,一次试制成功很正常。

箫空宁抽了半天时间去了匠户营,工匠们都准备好等在那里了,恭恭敬敬地给留守大人行礼。

车床上已经装卡了一根木料,等着演示。车床下面有很多木屑,是已经试验切削的痕迹。

工头说:“请大人示下,现在就开工吗?”

箫空宁点头,一个工匠坐在车床前,一只脚蹬踏牵动卡盘转动,另一只脚控制托板,很熟练的样子,看来他已经熟悉操作了。

“托板”在刀具的对面,它的作用是预防细长的箭杆受力弯曲的。

切削的速度很快,方木的毛坯料在第一遍切削就显出圆杆毛坯的形状。第二次切削,需要用卡钳测量,以达到尺寸要求。第三遍用磨石,去掉粗糙的表面,然后用粗布**,箭杆就光滑闪亮了。

加工过程很快,做好的箭杆拿下来,交给另一个工匠,截断两端,使箭杆的长度达到标准尺寸。然后就是刷漆、装箭头和箭尾的羽毛,一支箭就完成了。

箫空宁一边看一边默默地计算着时间,切削的时间大约不到一分钟吧?

见工匠停下来,他发问:“用车床做是不是快了?一天能做多少根箭杆呢?”

工匠赶紧起身,躬身站立着回答:“回大人的话,小的只是试验着做,真的不知道一天能做多少?不过定然比老办法快,快多了。”

箫空宁:“用老办法一天能做多少呢?”

“回大人的话,用老办法,小的一天能做20支。这是长官要求的,但是多一点少一点的都有。”

箫空宁已经问明白了,老办法一个工匠一天做20支。新办法一个小时不少于50支,这是保守估计,那么一天干八个小时就是400支。

效率提高了20倍!

考虑到还有其他辅助工序,提高15倍是可信的。

反应到成本上,降低了至少15倍以上。

现在箭矢的价格他是知道的,普通的箭矢一支70文,合银子0。07两。一个弓手携带一壶箭,是10支,合7钱银。那么改进生产办法后,一壶箭的价格就降到了0。47钱银!便宜了15倍。

这些都是箫空宁心中粗略的计算,并且是非常保守的,实际情况可能要便宜更多。

这样便宜的箭矢,并且数量充足,对军力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。要知道,此时的弓箭是绝对的大杀器,相当于二战时的机关枪。

箫空宁又问:“你们做箭矢的时候有多少工匠同时做呢?”

箫空宁这样问是他知道:匠户营并不是常年做箭矢,是需要的时候,上官下令才做的。

“回大人的话,我们是一个百人队在做,每次要做一个多月。”

就是100个工匠干一个多月。

这些匠户是属于辽阳营的,他们生产的箭矢就是给辽阳营用的。辽东一共有八个县有八个营,每个营的箭矢都自己制作,中原其他军营也是这样的。

粗略的计算下来,如果用车床制作箭杆,每个营用10个匠人做一个月就够了,极大的节省了人工。

总兵萧宏它闻讯赶过来,箫空宁对他说:“既然车床的好处都看到了,那么就再制造15台,咱们辽东各个营的箭矢全在这里出产了。不过有一条:要严管,要保密,车床的事不可让外人知道。”

“下官遵命!一定严格守秘。”

因为车床太超前,消息散布出去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,这是他要保密的原因。对朝廷的大臣同样要保密,但是对萧皇后是不能保密的,这是忠诚问题,没有忠诚就会失去信任,严重的情况可能掉脑袋!

把车床限制在辽阳的军营里,严禁扩散,在信息交流落后的古代,是比较有效的保密措施。

比如说,市面上有传言,说:“有车床这种神器,做箭矢又快又好。”

这是消息泄露了,可是听到的人不会相信,他会说:“你这人说话就没谱,世上哪有这种东西呢?你见过吗?”

。。。。。。

还有一个技术问题絮绕在他大脑里,那就是动力锯的轴承。

车床转速慢,木料轴承可以应付的。但是动力锯转速飞快,木料的轴承会很快磨损,甚至能燃烧起来。现在的办法是工作一会就停下来,浇水降温。虽说也勉强应付,总不如制造一套金属轴承更好。

现在有车床了,就可以制造轴承,问题的关键在于刀具,什么刀具能切削金属呢?

自古就有一句俗话:说没有精钢钻别揽瓷器活。

古代物质艰难,瓷器的碗、盆破裂了,有走街串户的匠人做“锯锅锯碗锯大缸”的生意,匠人在瓷器上钻孔的钻头上就镶嵌着金刚石,那是很小的一块金刚石。

那么小的一块金刚石对于车床刀具来说太小了,无法完成切削,所以需要另外找材料。箫空宁心里琢磨着怎么能获得高硬度的合金钢呢?暂时还没想出办法来。

现在要进京了,一切都放下,专心应对进京的事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保宁4年(972年)8月底,箫空宁的进京队伍出发了,他带着自己的卫队和辽阳府派出的两百营兵。从辽阳府出发的,本府运粮马车有五十多辆,成了好大的一支队伍,一同到五峰县集合。

箫空宁的卫队有两百人,按说不少,不至于再增加两百营兵。可是辽东的官员们不放心。因为卫队属于私人武装,没有弓箭和盔甲,真遇到战斗的确有危险。

辽国与宋国战争不间断,年年都打仗,现在秋收已过,税粮都入了官仓,宋辽两国都是这个情况。有军粮了就有了战争的动力,不用说,战争马上就会到来,辽东的这批税粮就是军粮。

这一次随箫空宁进京的有一万石军粮,八个县按田亩出产分摊,每个县至少一千石军粮。

除了辽阳府之外的七个县的军粮已经再五峰县集结等待着,可以想象,他们会合后的车队有多么庞大。

想到此,箫空宁被震惊了。

箫空宁想到了什么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—end—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